从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管理,餐饮老板中间到底要迈多少坎?
民以食为天。每个城市里大约都有那么几家藏身于小巷子里的“苍蝇馆子”,吃货们基本上是闻着味搜过去的。老板掌勺,老板娘收银,小姨子当服务员,丈母娘洗碗。天天火爆,真正的闷声发大财。
生意太好,那就把隔壁的门店也盘下来。人手不够?再叫上七大姑八大姨。眼见形势一片大好,老板心里不由得豪情万丈。形势看来不是一般的好,那是相当的好呀!何不再多开几家店呢?毕竟,没有人会跟钱过意不去。
多开了三、四家店。显然,亲戚不够用了,要从外部和社会上招人。员工多了,就存在一个对人的管理问题。店多了,食材的品种及数量的需求也更多、更大了,这就又多了一个对物的成本或者说对供应链的管理问题。每个店的位置不一样,面对的消费群体就不一样,经营策略肯定也不一样,好嘛,又来一个分析决策的问题。
当然,还会有很多问题,筷玩思维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老板是不用颠勺了,但是倘若老板没有完成一个从厨师到企业家的转型,估计感觉比颠勺还累还糟心。喝多了鸡汤的我们总把冒进当成是勇气和上进,殊不知,冒进有时也是一种作死的节奏。
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种情况呢?开一两家店很成功很挣钱,开四五家店很累很糟心,开七八家店直接崩溃还亏钱。做生意有亏有挣,亏钱不可怕。怕的是有劲没处使,怕的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感觉那才叫崩溃。
究竟问题出在哪呢?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知道,问题出在“管理”上。“管理”就两个字,但管理的书四本加起来有五斤重,谁都说的出几句管理的一、二、三。问题是:管什么?从哪里入手管?该怎么管?没有一本教科书是为您量身定制的,路在脚下,要靠自己走。厨师从一个小作坊主到企业家,从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管理,中间到底要迈过多少坎?
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管理、对物的管理、对数据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基于对人性的客观认知基础上,而做出的有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效率的一种科学合理的安排
我们常说做事先做人。这其实包括两方面:自己的为人处世及对人性的客观认知。老板(领导人)自身的人品人格魅力,再加上对人性的客观认知——知人所以能善用,知人所以能感同身受。这样才会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团结起来齐心协力。
对人的管理重点就是两点:1)、在知人善用的前提下,定岗定员,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2)、制定科学合理的薪职晋升制度,让员工心里有底——我只要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职位和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