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 包头老茶汤
每逢节假日,在包头金街、黄河大集等多处景点的茶汤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众多市民游客品尝这一传统美食。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包头老茶汤这一传统食品,在匠人们的世代传承中,仍然散发着非同寻常的魅力。
茶是用来品的,汤是用来喝的,茶汤应该既有茶又有汤才是。然而,真正的包头老茶汤并没有茶叶的成份,它既不是茶,也不是汤,之所以叫茶汤是因为其制作工艺与沏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借用了茶字而得名。
“茶汤”相传源于明代,当时的茶汤只有一种八宝口味,且只有皇亲贵胄才能品尝到,清朝时传入民间。据说包头老茶汤是由北京、天津传入包头的,最早传入萨拉齐一带,经过代代传承,便成了包头当地的特色小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包头老茶汤于2012年入选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的包头老茶汤已不仅是包头的地方美食,还入围了“中国200道金牌小吃”名录。2013年,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把茶汤作为地方特色名吃在《再走西口·细品乡情》专题播出。
武记茶汤传承人武永龙告诉记者,武记茶汤在包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爷爷一辈就开始经营茶汤店。夫妻二人都是山西人,闫文英从结婚嫁到丈夫武家,就跟随老公公和丈夫学起了茶汤,在公公武林的传授和指导下,她很快锻炼出了高超的制作技艺。目前,夫妻二人已经经营茶汤30多年,成为第四代茶汤传承人。
记者在武永龙夫妇的茶汤店看到,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大家纷纷夸赞他家的茶汤原料好、水质好、味道好、手艺好。
说到茶汤原料的选取及制作过程,闫文英介绍道:“茶汤是一种用小米面制作,再配上红糖、白糖、葡萄干、枸杞、山楂、瓜子仁、芝麻等佐料,并用开水冲好的米羹。制作茶汤最重要的就是选料,小米一定要选好小米,面更要手工磨,水当然要用上等的好水,做出的茶汤味道才好。”
记者在现场看到,武永龙舀几勺小米粉,浇些温水略加搅拌,然后右手执壶,左手执碗,双脚撇开半蹲式站稳,壶身一倾斜,“哧溜”一声,细长的龙嘴儿里冲出一股清凌凌的开水,正好注入碗内。收手时,一碗小米面瞬间变成了热腾腾的杏黄色米羹。茶汤还未端上餐桌,醇香的味儿就已经扑鼻而来。吃到嘴里,黏而不腻,还伴有米香,回味无穷。
冲茶汤要的是技术,过程也很讲究,看夫妻二人冲制茶汤更是一种艺术享受。“茶汤一是卖的小吃,二是玩的独门绝技的表演,让顾客既饱口福,也饱眼福。”武永龙说,“冲茶汤质量要求是很高的,我们把冲出来茶汤的碗反过来朝下,茶汤立即下坠,却要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但不会从碗内掉下,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偷工减料,‘扣碗茶汤’就是取自此意。”
茶汤冲好之后,武永龙高举大碗倒扣过来往下垂直一扔,另一只手在碗下坠的过程中迅速抓住碗底,再来个一百八十度大翻转,碗里的茶汤却不会流出来,这才端给顾客食用。
茶汤不仅冲制方法特殊,而且用具也特殊,“顾客之所以喜爱茶汤,不仅仅因为我们做出来的茶汤味道香醇,还要在此观看那超大的龙嘴大铜壶精美的外观。”武永龙向记者介绍,“铜壶重9-9.5公斤,可盛水40公斤。铜壶上下两部分各有一圈铜饰花纹,壶嘴和壶把的上方镶嵌着一条龙,龙头上还装饰着两个红绒球的龙须支楞着。这是因为北京是真龙天子皇上居住的地方,属龙兴之地,到处都装饰有龙的图像,以至于影响到了冲茶汤的大铜壶。而龙属水中精灵,从龙嘴里吐出来的水代表着吉祥,因此,在铜壶嘴上安有龙头,旨在借龙说事讨个吉祥如意。”
说到执壶冲水,武永龙笑着说:“冲茶汤技艺的一招一式都是长期演练出来的,我们冲水时,碗口和壶口的距离有时会达半米多远,将碗从远至近拉到壶口,恰好冲满一碗,眼看开水在碗中打旋地转,可一点一滴都不会溢出来,很多顾客看得心惊肉跳,宛若看杂技表演一般。”
“茶汤除了是一种小吃之外,还是一种养生食品,它不仅可以补充体力、恢复精力,而且还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便秘。”武永龙说,“茶汤作为老少皆宜的大众食品,已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既独有又大众的特色小吃。而今,喜爱茶汤的人越来越多,而会做茶汤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这门‘绝活’更需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茶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对茶汤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茶汤、了解茶汤、爱上茶汤,让茶汤承载的文化不断传播、源远流长。武永龙和妻子闫文英一直秉持着严格挑选优良原料的原则,不断刻苦练习,保护地道、完整的茶汤制作技艺。
与此同时,夫妻二人积极培养传承人,他们现已招收包括王旭阳在内的徒弟5名。参加全国各地非遗展,先后走进海口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参加第四届海南国际旅游美食博览会、天骄文化非遗年味展、第七届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经常走进南龙王庙、北方兵器城、包头金街、黄河谣非遗研习基地、赛汗塔拉城中草原等景区参加包头市及各个旗县区举办的非遗进景区活动。(文/图 记者 曹瑾)
每逢节假日,在包头金街、黄河大集等多处景点的茶汤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众多市民游客品尝这一传统美食。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包头老茶汤这一传统食品,在匠人们的世代传承中,仍然散发着非同寻常的魅力。
茶是用来品的,汤是用来喝的,茶汤应该既有茶又有汤才是。然而,真正的包头老茶汤并没有茶叶的成份,它既不是茶,也不是汤,之所以叫茶汤是因为其制作工艺与沏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借用了茶字而得名。
“茶汤”相传源于明代,当时的茶汤只有一种八宝口味,且只有皇亲贵胄才能品尝到,清朝时传入民间。据说包头老茶汤是由北京、天津传入包头的,最早传入萨拉齐一带,经过代代传承,便成了包头当地的特色小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包头老茶汤于2012年入选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的包头老茶汤已不仅是包头的地方美食,还入围了“中国200道金牌小吃”名录。2013年,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把茶汤作为地方特色名吃在《再走西口·细品乡情》专题播出。
武记茶汤传承人武永龙告诉记者,武记茶汤在包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爷爷一辈就开始经营茶汤店。夫妻二人都是山西人,闫文英从结婚嫁到丈夫武家,就跟随老公公和丈夫学起了茶汤,在公公武林的传授和指导下,她很快锻炼出了高超的制作技艺。目前,夫妻二人已经经营茶汤30多年,成为第四代茶汤传承人。
记者在武永龙夫妇的茶汤店看到,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大家纷纷夸赞他家的茶汤原料好、水质好、味道好、手艺好。
说到茶汤原料的选取及制作过程,闫文英介绍道:“茶汤是一种用小米面制作,再配上红糖、白糖、葡萄干、枸杞、山楂、瓜子仁、芝麻等佐料,并用开水冲好的米羹。制作茶汤最重要的就是选料,小米一定要选好小米,面更要手工磨,水当然要用上等的好水,做出的茶汤味道才好。”
记者在现场看到,武永龙舀几勺小米粉,浇些温水略加搅拌,然后右手执壶,左手执碗,双脚撇开半蹲式站稳,壶身一倾斜,“哧溜”一声,细长的龙嘴儿里冲出一股清凌凌的开水,正好注入碗内。收手时,一碗小米面瞬间变成了热腾腾的杏黄色米羹。茶汤还未端上餐桌,醇香的味儿就已经扑鼻而来。吃到嘴里,黏而不腻,还伴有米香,回味无穷。
冲茶汤要的是技术,过程也很讲究,看夫妻二人冲制茶汤更是一种艺术享受。“茶汤一是卖的小吃,二是玩的独门绝技的表演,让顾客既饱口福,也饱眼福。”武永龙说,“冲茶汤质量要求是很高的,我们把冲出来茶汤的碗反过来朝下,茶汤立即下坠,却要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但不会从碗内掉下,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偷工减料,‘扣碗茶汤’就是取自此意。”
茶汤冲好之后,武永龙高举大碗倒扣过来往下垂直一扔,另一只手在碗下坠的过程中迅速抓住碗底,再来个一百八十度大翻转,碗里的茶汤却不会流出来,这才端给顾客食用。
茶汤不仅冲制方法特殊,而且用具也特殊,“顾客之所以喜爱茶汤,不仅仅因为我们做出来的茶汤味道香醇,还要在此观看那超大的龙嘴大铜壶精美的外观。”武永龙向记者介绍,“铜壶重9-9.5公斤,可盛水40公斤。铜壶上下两部分各有一圈铜饰花纹,壶嘴和壶把的上方镶嵌着一条龙,龙头上还装饰着两个红绒球的龙须支楞着。这是因为北京是真龙天子皇上居住的地方,属龙兴之地,到处都装饰有龙的图像,以至于影响到了冲茶汤的大铜壶。而龙属水中精灵,从龙嘴里吐出来的水代表着吉祥,因此,在铜壶嘴上安有龙头,旨在借龙说事讨个吉祥如意。”
说到执壶冲水,武永龙笑着说:“冲茶汤技艺的一招一式都是长期演练出来的,我们冲水时,碗口和壶口的距离有时会达半米多远,将碗从远至近拉到壶口,恰好冲满一碗,眼看开水在碗中打旋地转,可一点一滴都不会溢出来,很多顾客看得心惊肉跳,宛若看杂技表演一般。”
“茶汤除了是一种小吃之外,还是一种养生食品,它不仅可以补充体力、恢复精力,而且还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便秘。”武永龙说,“茶汤作为老少皆宜的大众食品,已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既独有又大众的特色小吃。而今,喜爱茶汤的人越来越多,而会做茶汤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这门‘绝活’更需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茶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对茶汤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茶汤、了解茶汤、爱上茶汤,让茶汤承载的文化不断传播、源远流长。武永龙和妻子闫文英一直秉持着严格挑选优良原料的原则,不断刻苦练习,保护地道、完整的茶汤制作技艺佐料。
与此同时,夫妻二人积极培养传承人,他们现已招收包括王旭阳在内的徒弟5名。参加全国各地非遗展,先后走进海口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参加第四届海南国际旅游美食博览会、天骄文化非遗年味展、第七届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经常走进南龙王庙、北方兵器城、包头金街、黄河谣非遗研习基地、赛汗塔拉城中草原等景区参加包头市及各个旗县区举办的非遗进景区活动。(文/图 记者 曹瑾)